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粤剧历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粤剧的兴起二次大战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根据笔者的研究进度,近日读到一部由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历史系伍荣仲教授撰写的《粤剧的兴起——二次大战前省港与海外舞台》的粤剧历史著作,由中华书局于2019年出版。

根据笔者的研究进度,近日读到一部由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历史系伍荣仲教授撰写的《粤剧的兴起——二次大战前省港与海外舞台》的粤剧历史著作,由中华书局于2019年出版。该著作运用实证主义史学方法,在挖掘新史料、运用中英文一手资料上下了不少功夫。该书从社会史、商业史、文化史的角度兼有比较的历史意识与学术视野,称得上是粤剧历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一、研究视角与史料运用

就该书论题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其跳出了以华南或广州/香港为中心的框框,开拓了跨越国际网络的观察视角。第一部分为“广东大戏之形成”;第二部分为“庶民剧场与国家”;第三部分为“地方戏曲、跨国舞台”的独特视角。纵观近年粤剧书籍的出版,关于粤剧音乐的谈论略多,以历史角度撰写的粤剧研究专著并不多见。在“大历史”的观照下,又从社会史、商业史、文化史的层面,探寻粤剧“三个之于”之下的兴起、发展与传播的过程,此书可视为华南、中国、海外华人社区粤剧行业背后的文化政治及网络的精要论述,这也是其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的开拓价值。

历史学研究首要重视的是史料,本书的史料运用不拘泥于中文报刊(涉及报纸、杂志与当代娱乐刊物等)、著作、论文,政府刊物、报告等。华南地区作为中国较大的“侨乡”,粤籍人士赴海外的同时势必带动了粤剧在海外的“远”播,带动了粤剧在华人社区的传播。研究者自然脱不开外文资料的爬梳。该著作采用了大量的英文书目、网站文章,以及相关的档案、博物馆和图书馆特藏资料。众多史料无疑考验了研究者的E-考据能力。研究者身居美国,关注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围绕海外华人移民和文化认同等问题,亦具备较强的外文理解能力,涉及粤剧的研究有:The Rise of Cantonese Opera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5);与陈泽蕾重编、陈非侬口述:《粤剧六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2007);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1945-80: The Pursuit of identity and Power(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9);并参与了《中国戏曲志:香港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香港卷》的编撰工作。上述相应的研究积累使其对相关的英文史料又会有更深刻的解读。

二、主要架构与待讨论论题

第一部分“广东大戏之形成”。第一章“在珠江三角洲游走的艺人与红船戏班”以明清时期的历史为经,以粤剧早期形成的载体“外江班”“本地班”“红船”“公所”“会馆”为纬,穿插反映广东本地艺人加入太平天国反清行列而被短暂“遏制”的事例,显示出粤剧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及不拘一格的包容力和地方色彩。第二章“粤剧都市化”以世纪之交为时间交点,从“红船”到“戏院”演出场所(渠道)的变更,由“乡村”到“省港”游走路线的变更,展开了一段粤剧都市化的“华南双城记”;造就了一段伶星与戏剧“相得益彰”的辉煌时代。第三章“都市剧场与它的现代危机”以时间为纵向轴,沿着“戏剧(性)的复兴”“戏曲市场的收缩”“商业舞台之最低点”“扭转局势”的轨迹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后期粤剧经历的兴与衰。第二部分“庶民剧场与国家”第四章“戏剧改革中的文化政治”描述了围绕着粤剧开展的文化角力(志士班和全女班的挑战;梅兰芳、欧阳予倩对粤剧的挑战),以及于期间粤剧自身所经历的变革置于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潮流中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政府、公众秩序与地方戏剧”叙述了20世纪粤剧圈受到外来暴力事件伤害,经历着戏行内部冲突矛盾;省港两地在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之下,在戏行、戏院有关政策和管治方式的异同。第三部分“地方戏曲、跨国舞台”旨在把粤剧跨国舞台的景象与粤剧本土舞台进行并联:而粤剧跨国、上扬现象与当时中国华南地区发展轨迹不无关系。第六章“粤剧走进海外华人世界”分“1850年代至1880年代”、“1890年代至191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三个阶段,分别叙述在太平洋沿岸、东南亚和北美洲粤剧的发展状况和粤剧跨国舞台兴旺的局面。第七章“粤剧作为跨国商业”采用加拿大温哥华当地的档案资料,分析唐人街戏院的商业运作。第八章“剧场与移民社会”详论华埠戏院在移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本著作中提出对于“在粤剧进入城市商业化的过程中,戏班公司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涉及工人运动与左派政治斗争的一段历史”“粤剧在华南以外的发展”“排华时期唐人街的舞台”等论题目前学界涉及得还比较少,为对“二战”前粤剧历史进行“填补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著作中提到的香港《华字日报》《剧潮》《伶星》《大汉公报》《觉先集》《广东戏剧史略》等为对“二战”前的粤剧历史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史料支撑和线索。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427/665.html



上一篇:歌曲我爱你中国诞生记
下一篇:海外经典案例不同地域各自精彩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