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文摘·学术版》栏目[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刊物[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征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收稿[05/29]
全国青联呼吁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提案》还指出引进主体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流动应该多依赖市场发挥作用,但当前我国政府发挥作
《提案》还指出引进主体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流动应该多依赖市场发挥作用,但当前我国政府发挥作用的比重仍较大。这虽然可以增强可信度,提升工作效率,但也存在着明显弊端。
少数地方政府的引才工作已成为一项“带指标”的任务。在工作压力下,当地政府采用“广撒网、撒大网”的方式寻找人才,并没有从当地用人单位实际出发统筹规划。
实际上,国外很多用人单位都借助参加顶尖国际会议的机会招揽人才。而地方政府组织的引才工作则很难与学术会议的举办时间保持一致。
同样作为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赵杨平建议,政府很多时候可以让中介机构或民间协会去做这件事。他还建议,各地不要一味以引进人才绩效作为政绩结果导向,而要考虑到这些人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就未来如何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有专家提醒,引才工作不仅要“精明”,还要“高明”。一方面,我们要按照国际惯例、遵照相关国际规范开展好常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方式,比如推动一些重要领域的国际合作,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来华交流;还可以将选拔人才的目光放得更长远,关注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以此储备更多人才力量。
切实关注,呼吁加强引才保障
2019年,曾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学、日内瓦州立医院等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谢添武通过海外人才引进,成为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青年研究员。他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感受到在异国作为外国人在科研领域发展的天花板。
谢添武对回国发展抱有期待,也面临不小的科研、生活压力。他介绍,高校大都实行限定时期内的“非升即走”规定,即使学校不再额外加压,自己也会时常紧绷着一根弦。
在上海工作的谢添武也感受到房价带来的居住压力,他期待能够延长现行规定下公租房的使用时间,缓解海外人员引进后的住房压力。
因此,全国青联在《提案》中提到:完善引进人才保护机制,降低人才回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为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在人才保障方面,除了后续配套政策以外,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对国内外知识产权方面的担忧也非常迫切。
归国后,赵杨平看到不少博士在毕业季回国遇到的难题,于是他集结了当时几个同学在海外创立了加拿大研发智库,专门致力于对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知识产权的跨国转化很难。”研发智库工作过程中,赵杨平发现知识产权问题是归国青年常会碰到的难题。“这需要比较成熟的国际协调性。对于绝大多数海外博士来说,大家都没有能力处理这种事情。”
对此,《提案》中表示,当前对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发展缺乏明确的法律予以保障,特别是对国外相关法律研究不够,对在国外知识产权相关纷争引发的后果估计不足,对在国内知识产权外泄可能渠道及相关争议后果预估不足,缺乏抗风险保护措施。
“当前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情况非常复杂。尤其体现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保护规则和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方面的分歧与冲突。”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冯晓青教授说。
对国外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冯晓青建议,一方面,回国人才在回国前要了解与雇主及相关单位签订的协议,了解协议对本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约束;另一方面,了解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特别是专利法关于职务发明成果申请专利和专利权归属的规定。对于海外青年在国内知识产权外泄方面的担忧,冯晓青认为,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执行方面存在一定的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现象,并且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本身存在证据取得难、维权周期长等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方面,陈丽君则建议,在下一阶段的引才工作中,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在国际规范中审慎操作,避免此类纠纷。
《提案》中建议,要“制定系统的海外人才引进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海外人才专业领域需求重点清单及相关保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在国家整体海外人才引进规划框架下形成合力,及时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前沿科学发展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712/708.html
上一篇:智库文摘
下一篇:物流发展助力一拖产品迈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