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像我这样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普通高校本科 一流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去年的7月,正是我硕士中期答辩的时候,开题到中期,从无从下手到后面的按部就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李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本想着中期过后,可以短暂

去年的7月,正是我硕士中期答辩的时候,开题到中期,从无从下手到后面的按部就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李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本想着中期过后,可以短暂放松一下,可没成想紧接着就是一个惊人的消息,从我们这届开始要每年1月毕业,也就是说,刚刚在中期答辩上计划到来年4月份的实验,不得不去赶进度,要在半年的时间完成最后一年的工作量,与此同时,还要为毕业后的出路做打算。 提前半年毕业,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和压力倍增。其实,自己向来是个做事周全的人,计划着在最后的一年要做两手准备,出国留学或者找工作。但学制的变化一时打乱了所有的计划和安排,依然两条腿走路势必会顾此失彼。思量再三,想到出国留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此时退缩了,可能这辈子都只能是梦想而已。于此同时,朋友小方已迫不及待想步入社会大展身手。于是,去年夏天,我一头扎进实验室赶实验进度,为准备留学申请赶出时间;小方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工作,通过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来确定合适的职场定位,以期在秋招中大显身手。 鏖战 6年前的高考,自己的成绩只能到一所普通院校。考研给了我一次翻盘的机会,我从一所“双非”学校考到了“双一流”院校。身处更好的平台,拥有了更丰富的资源,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梦想,我萌生了留学的念头。 琛哥是我的大师兄,我刚入学时,他还在欧洲交流学习。师兄回国后,非常乐于与我分享一些在国外的见闻和收获。通过和师兄的交流,更加坚定了我走出去的想法,同时也让我完成了由空想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突如其来的提前半年毕业,将实验、论文、雅思、毕业等事宜赶到了一起,但事情再多,还是得逐一处理。于是,那个暑假我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无菌室的空调坏了,假期没人修理,几小时实验下来,汗水湿透衣衫。此时,小方在实习岗位上忙碌着。暑假后,我终于完成了既定实验任务,小方也在实习中找准了自己的工作定位。 九月伊始,秋招来了,小方有目的地奔波于意向公司的面试。我决定放手一搏,放弃秋招,一心准备留学,即使失败了,也算是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申请国外名校,基本要有两个硬性指标:学术文章,语言成绩。于是,我报了10月底的雅思考试,备考时间仅有一个多月。此外,在暑期加班加点做完的实验还有大量的数据待处理,并需要整理成文投至学术期刊。 我一向是把学习和生活分得很开,结束一天的科研和学习之后,晚上总喜欢在剧场放松一下。硕士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了。我每天6点起床,提前到图书馆排队占座。每天上午做一套雅思真题,总结完之后正好过了食堂的午饭高峰期,事实上往往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对付吃一口,便在图书馆趴一会儿,算是午休。起来之后便拿着口语素材到鲜有人至的旧书库练习一会儿口语,也同时活动一下筋骨。随后,开始处理实验数据,一点点构建自己的论文。那一个多月,我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忙碌而充实,每天重复着简单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雅思的实战水平在稳步提升,论文也在逐步成形。 雅思考试我特意选在了临近本科大学的地方,不管大学时代有多么愤青,毕业两年了,真的很想回去看看。同时,身处又一个转折时期,也很想去看看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地方,来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考完雅思的那天晚上,我走在久违的熟悉校园,视线变得模糊起来,我依稀看到了那个少年,他每天5点半起床,第一个到自习室,每天直到晚上11点教学楼清楼才离开,他执拗地报考了国内一流院校,没有人相信他能考上。两年后,他走在了又一个转折点,这一次,他还会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吗? 第101次尝试 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我的雅思取得了理想的分数,学术论文也完成送审。接下来是完成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同时联系国外院校。但在联系国外老师时,还是处处碰壁。 我本科的专业是金属材料工程,很典型的一个工科专业,简单讲就是控制钢铁在热处理相变时的条件,从而优化钢铁产品和工艺。而硕士期间我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强调生物学与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虽有和材料领域相融合的地方,但总体上更偏生物,而我读研前生物知识基本停留在高中水平。再具体到我硕士阶段的研究,是面向空间站的应用技术研究,研究的适用范围很有局限性,加之时间有限,研究工作并没有很深入。所以,自己在博士方向选择上就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本科阶段材料学知识虽掌握得很扎实,但毕竟缺乏课题研究的锻炼,硕士阶段虽然开展了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但是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深入性都有限,这就使得自己无论是在材料学领域,还是生物学领域,看上去背景都不那么足。而国外的导师非常看重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所以邮件要么就是石沉大海,要么就是委婉被拒。学术背景已是客观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尝试。那段时间,每天都上网看不同国家的学校,寻找合适方向的老师。尽管我从未踏出国门,简历却飘向了世界的各个地方。我每天都在紧张,期待,失落的复杂情绪中度过。记得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会醒来很多次,之后下意识地去查看邮箱。 联系了近1个月,邮件发了不下上百封,却一直没有什么积极的反馈,但自己始终坚信第101次尝试是成功。腊月的一天,终于收到了第一个面试邀约,来自于世界TOP 100名校的医学院。我很兴奋,沉寂了这么久,终于有了回音,但同时又很忐忑,因为这只是一个面试的机会,并不意味着什么。既然是机会,就要努力去把握。于是,为了几天之后的面试,我不知排练了多少遍,预想了外导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查阅了大量专业词汇。虽然自认为英语不错,但是我们国人普遍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更不要说要用生僻的专业英语去进行学术交流,加之前文提到自己的研究背景和方向,所以说实话自己真的还是很绌的。 到了面试的日子,自己早早穿好正装,紧张地踱来踱去。过程比自己预想得要顺利,我向外导介绍了自己所做的研究工作,随后外导提出一些问题,最后交流了一些关于科研和中国留学生的看法。一个小时,感觉过得很快,冥冥之中觉得能成,但外导并未当即拍板。期间,外导问我想做关于哪方面的研究,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在国内的培养机制往往是导师需求制,也就是说学生要做的研究大多并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去填补课题组的空缺。外导语重心长地和我说,我不想你做自己不喜欢的研究,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你只有喜欢才能变得高效且有意义。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师生之间平等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也使得我更加肯定了自己义无反顾走留学这条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背景和优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点,最终和外导确认了在博士期间从事生物载药纳米粒子方向的研究。一方面能很好结合本科和硕士期间自己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了却了自己一直想从事纳米材料方向研究的夙愿。 黎明前的等待 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拿到了国外心仪院校的offer,但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因为国外导师只能提供免学费的offer,我还需要向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生活费。1月毕业后,很多将要踏入工作岗位的同学都在享受最后的长假。而我在准备繁琐的公派申请材料:导师推荐信、专家推荐信,中文研究计划,英文研究计划…… 从1月到3月底,直到申报系统关闭的前一刻,我还在不断地修改完善材料。然而从3月底申报结束,还要经历漫长的两个月才能得到结果,结果还是未知数。 在准备阶段全力以赴,最后的结果却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为我的竞争对手也同样努力和优秀。等待结果的两个月,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要为自己一旦申请失利做好准备,这不是退缩,毕竟我曾为了这个梦想毅然决然放弃秋招,而后全力以赴地去准备,我做了所有自己能做的,也能坦然面对无论怎样的结果。 于是,我做了简历,准备春招。本科时选择考研,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走近招聘会。在偌大的体育馆,满满当当各种公司的摊位,自己在人群中被挤来挤去,一时间那样茫然,又显得那样无助和无措。可能我真的无法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那我又该何去何从? 春招过程中,我遇到一些朋友,他们从秋招一路挑挑拣拣直到毕业到了春招,问他们对于工作的期待,得到的答案总是:不加班,不出差,挣得多点,工作清闲点。我们从小被灌输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却很少接触到实际的职业教育,对于工作的理解也停留在乌托邦式的幻想与憧憬。殊不知,教育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理想生活的通行证,一味地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空想,只能让这一纸文凭成为禁锢我们的枷锁。 从一到无穷大 2019年5月30日,公派结果公布的日子。那天早上我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走着,试图缓解压抑的心情。手机循环播放《追梦赤子心》,我期待最终的结果,但又很害怕。半年多来经历了太多太多,整个暑假都泡在实验室,每天天刚蒙蒙亮便去图书馆占座,一套又一套地刷着雅思真题,处理着枯燥的实验数据,准备着毕业论文和答辩,一次又一次去联系国外的导师,漫长而又焦灼的等待……准备了这么久,说不在乎这个结果是假的,但我真的拼尽了所有,任何结果我都可以接受。这天下午,我在留学系统中刷到了大红喜报,愣了几秒,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所有的付出和期待终究还是没有被辜负。 前不久,清华推出了短片《从一到无穷大》。今天,在中国,超过70%的在校大学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做“第一个人”,意味着没人能给你建议,犯错的概率高了,容错的资本却少了,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要成为怎样的人,一切都要自己去摸索、去挑战、去征服。从一到无穷大,我们在乎每一个“一”,它不只是一个身份,一次突破,一个选择,一份事业。每个“我”都应该成为自己真正的骄傲,每个“我”都潜藏着无穷潜力,无尽未来。感恩父母,虽然他们不能对我的学业和科研上做出指导,但无论我做出什么选择,他们总是给予我最坚定的支撑,同时他们善良淳朴的品性也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 如今,我做着行前准备,期待自己全新的开始;小方如愿入职了心仪的公司,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面对未来,我们充满着期待,也会迷茫,但我们从未退缩。无论如何,我们总会全力以赴去准备,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且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去年的7月,正是我硕士中期答辩的时候,开题到中期,从无从下手到后面的按部就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想着中期过后,可以短暂放松一下,可没成想紧接着就是一个惊人的消息,从我们这届开始要每年1月毕业,也就是说,刚刚在中期答辩上计划到来年4月份的实验,不得不去赶进度,要在半年的时间完成最后一年的工作量,与此同时,还要为毕业后的出路做打算。提前半年毕业,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和压力倍增。其实,自己向来是个做事周全的人,计划着在最后的一年要做两手准备,出国留学或者找工作。但学制的变化一时打乱了所有的计划和安排,依然两条腿走路势必会顾此失彼。思量再三,想到出国留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此时退缩了,可能这辈子都只能是梦想而已。于此同时,朋友小方已迫不及待想步入社会大展身手。于是,去年夏天,我一头扎进实验室赶实验进度,为准备留学申请赶出时间;小方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工作,通过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来确定合适的职场定位,以期在秋招中大显身手。鏖战6年前的高考,自己的成绩只能到一所普通院校。考研给了我一次翻盘的机会,我从一所“双非”学校考到了“双一流”院校。身处更好的平台,拥有了更丰富的资源,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梦想,我萌生了留学的念头。琛哥是我的大师兄,我刚入学时,他还在欧洲交流学习。师兄回国后,非常乐于与我分享一些在国外的见闻和收获。通过和师兄的交流,更加坚定了我走出去的想法,同时也让我完成了由空想到实际行动的转变。突如其来的提前半年毕业,将实验、论文、雅思、毕业等事宜赶到了一起,但事情再多,还是得逐一处理。于是,那个暑假我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无菌室的空调坏了,假期没人修理,几小时实验下来,汗水湿透衣衫。此时,小方在实习岗位上忙碌着。暑假后,我终于完成了既定实验任务,小方也在实习中找准了自己的工作定位。九月伊始,秋招来了,小方有目的地奔波于意向公司的面试。我决定放手一搏,放弃秋招,一心准备留学,即使失败了,也算是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申请国外名校,基本要有两个硬性指标:学术文章,语言成绩。于是,我报了10月底的雅思考试,备考时间仅有一个多月。此外,在暑期加班加点做完的实验还有大量的数据待处理,并需要整理成文投至学术期刊。我一向是把学习和生活分得很开,结束一天的科研和学习之后,晚上总喜欢在剧场放松一下。硕士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了。我每天6点起床,提前到图书馆排队占座。每天上午做一套雅思真题,总结完之后正好过了食堂的午饭高峰期,事实上往往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对付吃一口,便在图书馆趴一会儿,算是午休。起来之后便拿着口语素材到鲜有人至的旧书库练习一会儿口语,也同时活动一下筋骨。随后,开始处理实验数据,一点点构建自己的论文。那一个多月,我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忙碌而充实,每天重复着简单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雅思的实战水平在稳步提升,论文也在逐步成形。雅思考试我特意选在了临近本科大学的地方,不管大学时代有多么愤青,毕业两年了,真的很想回去看看。同时,身处又一个转折时期,也很想去看看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地方,来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考完雅思的那天晚上,我走在久违的熟悉校园,视线变得模糊起来,我依稀看到了那个少年,他每天5点半起床,第一个到自习室,每天直到晚上11点教学楼清楼才离开,他执拗地报考了国内一流院校,没有人相信他能考上。两年后,他走在了又一个转折点,这一次,他还会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吗?第101次尝试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我的雅思取得了理想的分数,学术论文也完成送审。接下来是完成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同时联系国外院校。但在联系国外老师时,还是处处碰壁。我本科的专业是金属材料工程,很典型的一个工科专业,简单讲就是控制钢铁在热处理相变时的条件,从而优化钢铁产品和工艺。而硕士期间我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强调生物学与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虽有和材料领域相融合的地方,但总体上更偏生物,而我读研前生物知识基本停留在高中水平。再具体到我硕士阶段的研究,是面向空间站的应用技术研究,研究的适用范围很有局限性,加之时间有限,研究工作并没有很深入。所以,自己在博士方向选择上就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本科阶段材料学知识虽掌握得很扎实,但毕竟缺乏课题研究的锻炼,硕士阶段虽然开展了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但是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深入性都有限,这就使得自己无论是在材料学领域,还是生物学领域,看上去背景都不那么足。而国外的导师非常看重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所以邮件要么就是石沉大海,要么就是委婉被拒。学术背景已是客观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尝试。那段时间,每天都上网看不同国家的学校,寻找合适方向的老师。尽管我从未踏出国门,简历却飘向了世界的各个地方。我每天都在紧张,期待,失落的复杂情绪中度过。记得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会醒来很多次,之后下意识地去查看邮箱。联系了近1个月,邮件发了不下上百封,却一直没有什么积极的反馈,但自己始终坚信第101次尝试是成功。腊月的一天,终于收到了第一个面试邀约,来自于世界TOP 100名校的医学院。我很兴奋,沉寂了这么久,终于有了回音,但同时又很忐忑,因为这只是一个面试的机会,并不意味着什么。既然是机会,就要努力去把握。于是,为了几天之后的面试,我不知排练了多少遍,预想了外导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查阅了大量专业词汇。虽然自认为英语不错,但是我们国人普遍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更不要说要用生僻的专业英语去进行学术交流,加之前文提到自己的研究背景和方向,所以说实话自己真的还是很绌的。到了面试的日子,自己早早穿好正装,紧张地踱来踱去。过程比自己预想得要顺利,我向外导介绍了自己所做的研究工作,随后外导提出一些问题,最后交流了一些关于科研和中国留学生的看法。一个小时,感觉过得很快,冥冥之中觉得能成,但外导并未当即拍板。期间,外导问我想做关于哪方面的研究,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在国内的培养机制往往是导师需求制,也就是说学生要做的研究大多并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去填补课题组的空缺。外导语重心长地和我说,我不想你做自己不喜欢的研究,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你只有喜欢才能变得高效且有意义。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师生之间平等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也使得我更加肯定了自己义无反顾走留学这条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背景和优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点,最终和外导确认了在博士期间从事生物载药纳米粒子方向的研究。一方面能很好结合本科和硕士期间自己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了却了自己一直想从事纳米材料方向研究的夙愿。黎明前的等待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拿到了国外心仪院校的offer,但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因为国外导师只能提供免学费的offer,我还需要向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生活费。1月毕业后,很多将要踏入工作岗位的同学都在享受最后的长假。而我在准备繁琐的公派申请材料:导师推荐信、专家推荐信,中文研究计划,英文研究计划……从1月到3月底,直到申报系统关闭的前一刻,我还在不断地修改完善材料。然而从3月底申报结束,还要经历漫长的两个月才能得到结果,结果还是未知数。在准备阶段全力以赴,最后的结果却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为我的竞争对手也同样努力和优秀。等待结果的两个月,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要为自己一旦申请失利做好准备,这不是退缩,毕竟我曾为了这个梦想毅然决然放弃秋招,而后全力以赴地去准备,我做了所有自己能做的,也能坦然面对无论怎样的结果。于是,我做了简历,准备春招。本科时选择考研,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走近招聘会。在偌大的体育馆,满满当当各种公司的摊位,自己在人群中被挤来挤去,一时间那样茫然,又显得那样无助和无措。可能我真的无法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那我又该何去何从?春招过程中,我遇到一些朋友,他们从秋招一路挑挑拣拣直到毕业到了春招,问他们对于工作的期待,得到的答案总是:不加班,不出差,挣得多点,工作清闲点。我们从小被灌输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却很少接触到实际的职业教育,对于工作的理解也停留在乌托邦式的幻想与憧憬。殊不知,教育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理想生活的通行证,一味地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空想,只能让这一纸文凭成为禁锢我们的枷锁。从一到无穷大2019年5月30日,公派结果公布的日子。那天早上我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走着,试图缓解压抑的心情。手机循环播放《追梦赤子心》,我期待最终的结果,但又很害怕。半年多来经历了太多太多,整个暑假都泡在实验室,每天天刚蒙蒙亮便去图书馆占座,一套又一套地刷着雅思真题,处理着枯燥的实验数据,准备着毕业论文和答辩,一次又一次去联系国外的导师,漫长而又焦灼的等待……准备了这么久,说不在乎这个结果是假的,但我真的拼尽了所有,任何结果我都可以接受。这天下午,我在留学系统中刷到了大红喜报,愣了几秒,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所有的付出和期待终究还是没有被辜负。前不久,清华推出了短片《从一到无穷大》。今天,在中国,超过70%的在校大学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做“第一个人”,意味着没人能给你建议,犯错的概率高了,容错的资本却少了,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要成为怎样的人,一切都要自己去摸索、去挑战、去征服。从一到无穷大,我们在乎每一个“一”,它不只是一个身份,一次突破,一个选择,一份事业。每个“我”都应该成为自己真正的骄傲,每个“我”都潜藏着无穷潜力,无尽未来。感恩父母,虽然他们不能对我的学业和科研上做出指导,但无论我做出什么选择,他们总是给予我最坚定的支撑,同时他们善良淳朴的品性也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如今,我做着行前准备,期待自己全新的开始;小方如愿入职了心仪的公司,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面对未来,我们充满着期待,也会迷茫,但我们从未退缩。无论如何,我们总会全力以赴去准备,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且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0/0529/334.html



上一篇:海外在华新闻新媒体付费阅读的困境与转型 ——
下一篇:海外回国科技工作者发展贡献及其地方协商适应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