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文摘·学术版》栏目[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刊物[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征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收稿[05/29]
智库文摘(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莫光辉、杨敏在《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脱贫攻坚取
莫光辉、杨敏在《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稳步向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可以预示,2020年后我国在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后中国贫困问题就此终结,而是我国在2020年后的扶贫开发状况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存转换,并且这种并存状态会呈现出返贫性、持续性、艰难性和繁杂性等特征。由此,我国2020年后减贫与发展转型趋势:一是贫困治理总体任务由扶贫开发转向减贫与发展,二是扶贫制度设计将从政治任务式扶贫转向精细保障式救助,三是扶贫开发政策将从集中叠加式兜底转向专项长效性扶持,四是扶贫开发模式由精准扶贫方略向全面社会保障转变,五是扶贫开发目标从解决物质贫困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六是扶贫开发对象从贫困帮扶向特殊救助转变,七是扶贫开发区域将从农村扶贫开发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八是扶贫开发目标由生存型贫困向发展型需要转变。
许婕、张磊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5期撰文指出,乡贤治村是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乡贤治村与乡村社会治理具有契合性。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的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在乡村加强党的领导。而新时代乡贤治村作为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重要一环,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是其应有之义。二是挖掘和弘扬乡贤文化。弘扬乡贤文化,并不是要将乡村变成鲁迅先生笔下的乡村,而是要充分发扬当地的优秀乡贤文化资源,引导乡村群众正确认识乡贤文化,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鼓励新乡贤群体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吸纳新乡贤群体进入村民监督委员会,鼓励其对村务进行监督,提高群众自治组织的公信力。四是推动外生型新乡贤本土化。要重视乡村社会外来人员对乡村所做的贡献,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宣传他们的功绩,增强他们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使其获得当地农民的认同。五是确定乡贤群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权力边界。在推动新时代乡贤治村的同时,要加强乡村的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乡村群众的法治素养。在吸纳新乡贤群体进入基层群众自治的框架后,要通过制度规范乡贤的行为,确定乡贤在乡村社会的行动边界。乡贤治村这种传统伦理随时代发展融入新内容,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难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王晓庆在《江西农业》2019年第12期撰文指出,遏制天价彩礼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索有效的治理措施,应根据农户经济心理进行宣传,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利,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入手,与农民站在一起,重点在疏导农户将彩礼消费行为转化为技能培训和创业投资行为。一是通过示范带动激发农户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需要在社交网络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城市人投资的典型事迹,具体描述财富积累的过程,让农户建立先投资后消费的意识。二是构建农户之间的互助机制。我国应建立农户之间的网络平台,树立农户身边的典型,并构建农户之间的互助机制。三是强化制度供给,建立帮扶机制。农户将天价彩礼降低到合理范围,或将一部分彩礼转化为人力资本投资、创业投资,除了城市人和身边人的示范带动外,还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创业帮扶、技术帮扶、理财帮扶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陈静儒、陕永杰、薛濡壕在《安康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经历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功能评价分区研究再到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演变过程,研究的重点依然集中在经济功能上,但呈现出多元化和多要素融合的发展方向。根据现阶段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一是加强乡村地域基础功能研究。为避免区域间在乡村经济功能方面趋同所造成的不经济,亟须建立从上至下基于行政区划的乡村功能评价和管理体系,实现政策与区域多样环境的匹配。另外,在乡村经济功能微观研究方面,虽有学者从农户时间配置、乡村人口变化等角度探讨对农业生产功能的影响,但是所研究的内容依然未涵盖影响乡村经济功能的因素,因此需要深化对乡村基础功能影响因素、拓展乡村经济新业态的研究。二是加强乡村旅游和生态功能开发研究。开发和生态建设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旅游景点的区域分异、分布特征、现状描述以及景点类型归纳等方面,尚缺少区域乡村旅游景点及规划评价方面的研究;乡村旅游存在的季节性特征、旅游产业的脆弱性和旅游内容同质化造成的审美疲劳等问题,会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乡村生态功能是其他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当前生态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生态功能强度的评价及影响因素上,还缺少对乡村生态功能演变及其他功能要素和生态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因此,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和生态功能开发研究。三是强化经济落后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目前对于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具有特色的乡村地域,对普通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少之又少,这部分乡村普遍具有人口流失严重、产业发展落后的特点,在当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该部分乡村的功能演变和功能发掘、重塑的研究可为经济落后地区乡村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四是深化乡村地域多功能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目前我国乡村地域深受城市化快速发展影响,乡村内部各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乡村地域各功能也出现重要的演化。因此应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乡村的影响,明晰城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明晰不同地域乡村内部各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优先度的区别,通过对研究区域功能间相互作用及演化历程的深入探究,认识当前乡村发展状态,为乡村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70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