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文摘·学术版》栏目[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刊物[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征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收稿[05/29]
苏迅《玉器的雕刻加工与工艺痕迹变迁》(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清代玉器精品 (3)、“手工时期”跟“电机时期”加工工序有很大不同。古代工具简陋,劳作费时费力,为了提高效率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清代玉器精品
(3)、“手工时期”跟“电机时期”加工工序有很大不同。古代工具简陋,劳作费时费力,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在加工工艺和工序上不断改进。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实用经验,如采用套作等技术,大大提高了产能。这些特殊工序,会在玉器上留下许多特定的加工痕迹。
五、真的是“古玉比新玉粗糙”吗?
古代砣具工艺的线条实例
“电机时期”合金磨头阴刻线道内之横向磨擦痕
古玉工艺细节图
在中国古玉的三个高峰:战汉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乾隆时期,中国古玉在制作和审美上均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按照当代一般爱好者的审美习惯:乾隆时期玉器精品在工艺精度、用料讲究、造型创新等方面都是登峰造极的,当代很多名家的所谓“创新”其实都是抄袭古人而已。
数控三维雕刻机工作图
国有博物馆典藏及国际知名拍行重要拍品:
古代砣机手工制玉图示
金刚砂
古代一个治玉学徒是需要7年才能满师,而当代学徒几个月就可以独立制作成品,稍有小聪明者雕刻玉器数年自我吹嘘一番,就陡然可以成为“名家”,争相在玉器上落款了。这些无非都是拜雕刻工具不断改进所赐,其实谈不上多少技术的成分。工具越先进,技术越衰退;工具越简陋,技术越高超,这是工艺美术的一般规律。
三、“手工时期”的器具:砣机、坨具、管具、金刚砂等
手工砣机复原图
与“手工时代”特征相比较,“电机时代”治玉的最大缺憾在于线条,这是由于其高速旋转的工具特征和加工技术退化的人力特征所决定的。电机乃至更为高级的数控三维设备做不出手工时代的流畅、爽利线条,尤其是大弧度阴刻线条,因为当现代机器的先进性替代人类手工技术在获取高效率的同时,必定同时带来某种局限性。而高效率之下的产品本身所能够体现出的气韵也必将有所变异,这就是面对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这里面的微妙差异性,正是今天我们对玉器进行新老鉴别、品格鉴赏的重要依据。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zonghexinwen/2022/091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