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漂泊的诗神,或浮起的橡实:当代海外诗歌的漂(4)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漂泊始终是一种与他者文化保持距离的悬置状态,是身处其中又身处其外的“在”,这种闭抑的流动所发生的随影相随的孤独会予人以“海底被囚”的苦闷

漂泊始终是一种与他者文化保持距离的悬置状态,是身处其中又身处其外的“在”,这种闭抑的流动所发生的随影相随的孤独会予人以“海底被囚”的苦闷,而从诗歌创作层面而言,亦有助于诗人从大写的主体走向实在的个体、幽微的内心。北岛寓居海外后,他的诗作与1980年代相比更为个人化,呈现了朝内的持续性深入的态势,对自我潜意识的捕捉、对暗示性心象的呈现构成了他海外书写的主要形态,如《关键词》一诗:“我的影子很危险/这受雇于太阳的艺人/带来的最后的知识/是空的/那时蛀虫工作的/黑暗属性/暴力的最小的孩子/空中的足音/关键词,我的影子/捶打着梦中之铁/踏着那节奏/一只孤狼走进/无人失败的黄昏/鹭鸶在水上书写/一生一天一个句子。”(北岛《关键词》)北岛对作为诗人的自我进行了反复的拆解、重建与反思,危险的种子、黑暗属性的工作、梦中之铁、孤狼、鹭鸶,这些碎片化随意穿插的意象呈现为个人呓语的特质,带有陈超所言的“自嘲”与“宿命感”,呓语般潜意识的展示则意味着北岛从理性的诗语建构走向了心灵深渊处。与北岛类似,新西兰漂流岛上的顾城也逐渐步入了一个谜语般的内心世界,他一些作于此时的诗作让人想起梦幻者的喃喃自语,他不再对着外在的他者抒情,也不指向形而上的追问,他返回自身的梦境与感受之中,呈现他入迷的心象。

仿佛一颗被寒冷所包裹的种子,在突围不了的孤独中,张枣努力于寒冷的德国练习观物与观心的能力。“但我刚到德国,就马上理解了里尔克与罗丹的关系,就是所谓物诗。从那里,我真正开始了解罗丹,了解看,练习各种观看,然后内化看。在孤独的黄昏,寒冷的秋季,坐在一棵樱桃树下,观看天鹅等等。这种看也成了对生命的一种消遣,也是一种面对绝望的办法。”③张枣:《张枣随笔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10页。如果不孤独地锲入德国,张枣可能永远徘徊于里尔克与罗丹之外,漂流将张枣推入孤独、一个绝对的远景,在这一状态中,他拥有的只是他自身,异域在制造孤独的同时也让诗人从绝望中寻找诗歌的出路,张枣所提及的里尔克的物诗,其内涵是从罗丹的雕塑得到灵感,通过个体对客观对应物的直观,于物我交融间返回心灵的内在空间,并抵达普遍人性的幽暗基地,因为“人类的灵魂永远在清明或恓惶的转折点中,追求这比文字和图画、比寓言和现象所表现的还要真切的艺术,不断地渴望把它自己的恐怖和欲望,化为具体的物”(里尔克《罗丹论》),观物成为张枣化解内心恐怖寻求本质力量的重要方式,“在我最孤独的时候/我总是凝望云天/我不知道我是在祈祷/或者,我已经幸存?”(张枣《云天》)从对云天的凝视中,诗人返回自身,对自我存在进行了本质性追问,这一追问不仅指向个体经验,在作为人类眼睛的凝视中,也恍然指向人的来处与去处。宋明炜指出萨义德教授发现“来自后殖民国家和地区的流亡者的经验,处在话语世界边缘的存在,处在历史之外的时间,在他的论述中,流亡从历史的黑洞中被还原为一种切肤的体验,它因此也就走出了狭窄的领域,面向我们每一个人”(《流亡的沉思:纪念萨义德教授》),流浪于历史黑洞中的海外诗人最终如萨义德所言不得不以独立的姿态来承担朝向个人的生存体验并藉此潜入普遍人性的幽暗水域,因为漂泊是“一种绝对的视角”。“你本人和你的语言就是你的全部,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介于这两者之间。”(布罗茨基)

漂泊不仅改造诗人的内心,也作用于诗歌美学肌理的变形,除了不断朝向内心深渊的航行,海外诗人也于文本内部进行美学层面的编织与调节,以纯粹手艺人的姿态心无旁骛地打磨诗艺,张枣将这一倾向视为流浪诗人的必然追求。“一九八九年出现的文学流亡现象虽有外在的政治原因,但究其根本,美学内部的自行调节的意愿才是真正的内驱力。先锋,就是流亡。而流亡就是对话权力的环扣磁场的游离。流亡或多或少是自我放逐,是一种带有专业考虑的选择,它的美学目的是去追踪对话,虚无,陌生,开阔的孤独并使之内化成文学品质。”①张枣:《张枣随笔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56页。自我放逐,既是此在的生存方式的逃离,也是对既成美学规则以及被束缚的美学品质的挣脱。北岛就颇悔少作,对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总抱不愿提及的态度,就算远走海外,他也“注定成为受成见侵害最深的一个”(唐晓渡),而一直挣扎于别人扔给他的各类政治标签之中,从某个程度而言,自我放逐对于北岛而言,更意味着他渴望摆脱“社会正义与良知代言人”的僵化符号,渴望从纯粹诗人的角度来恢复自身,渴望朝向诗歌语言与艺术形式的内部探险,陈超对于北岛的评述是敏感而中肯的,“从另一角度说,第三世界诗人也可以利用西方读者的误读兴奋点,来强化自己诗中的政治,以获取国际影响力的象征资本。在此,道义和投机会时常显得含混难辨。然而,在我看来,北岛是较为清醒的,他出国后的诗作,不但极力淡化政治性,而且继续朝向了对纯粹的诗的努力。②陈超:《北岛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北岛希望“笔在绝望中开花”,他的海外书写勇敢地朝向了汉语内部的航行,对于汉语的重新发掘与赞叹,让悬居海外的北岛痴迷于语言炼金术,语言的锻造愈发精纯,意象的雕刻愈发精细,诗体仿佛枝蔓尽除的水晶树,冷峭而富于质感,譬如《无题》一诗,“在母语的防线上/奇异的乡愁/垂死的玫瑰/玫瑰用茎管饮水/如果不是水/至少是黎明/最终露出午夜/疯狂的歌声/披头散发”(《无题》)。这首短诗足以体现北岛海外诗作所追求的“少就是多”的特质,诗句精简,每行仅寥寥几字,摈弃了复杂的修饰与转折,但凸显的意象却富于造型与张力,饮水的玫瑰、披头散发的歌声这些诡奇的意象宛如工笔雕刻、匠心独具,它们在诗意的牵引下构成奇异的关联,从而迸发出巨大的诗意。其海外诗的代表作《时间的玫瑰》也清晰呈现了北岛诗艺追求的细节与方向。“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当鸟路界定天空/你回望那落日/消失中呈现的是/时间的玫瑰/当刀在水中折弯/你踏笛声过桥/密谋中哭喊的是/时间的玫瑰/当笔划出地平线/你被东方之锣惊醒/回声中开放的是/时间的玫瑰/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那门开向大海/时间的玫瑰”(《时间的玫瑰》)。时间的玫瑰作为一个富于视觉效果的名词组合,它赋予了形而上的时间以具象的美,同时又展现了仿佛正徐徐绽放的玫瑰的动态生命,可谓诗中的神来之笔,作为核心意象,它不断以回环反复的方式幽灵般浮现于每一诗节的末尾,仿佛无尽的时间的循环与流逝,一次次消失又绽放于读者面前。时间中幻现的意象有转身的风暴、水中之刀、东方之锣、开向大海的门,它们是每一诗节的核心意象,形成独立自足的诗节意义同时从不同层面如花瓣涌向花蕊般精确地呼应着“时间的玫瑰”,立体多维地呈现了诗人对于时间的哲性思考。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0/1210/523.html



上一篇:海外遗珍有心人
下一篇:走出困境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