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园亭流芳:中国古典园林海外传播的文化学概述(2)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 基于华夷之分的汉文化圈层 图2 日本宽政七年(1795年)的《园冶》手抄本(引自 表1 17—18世纪中国园林风格外传欧洲的文化飘积路径 传播线路 传播者 传

图1 基于华夷之分的汉文化圈层

图2 日本宽政七年(1795年)的《园冶》手抄本(引自

表1 17—18世纪中国园林风格外传欧洲的文化飘积路径 传播线路 传播者 传播载体 传播内容 主要受众 传播效能宗教路径 中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长期驻华的传教士以书信、插画为代表的知识长时间亲身体验的中国园林意趣、植物标本和种子宗教圈人士 一般世俗路径 中国-日本-荷兰-英国商人、旅行者、外交家以陶瓷、丝绸等为代表的商品和实物商品中的园林图案、短期园林体验、植物标本和实体权贵阶层 非常高

2.1 臆想园亭:变异的中国构筑

17世纪开始,欧洲园林中表现崇高和壮美的古典美学法则的法国规整式园林(Formal Garden)盛极一时而逐渐衰微,此时跨洋而来的中国艺术风格正好填补了欧洲造园时尚的空缺。自1685年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的《论伊壁鸠鲁的花园》(Upon the Garden of Epicurus)起,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威廉·哈夫彭尼(William Halfpenny)、爱德华和达利(Edwards and Darly)、欧文·查尔斯(Over Charles)、费舍·冯·埃尔拉赫(Fischer von Erlach)、韩国英(Pierre Martial Cibo)等⑤先后对中国庭园进行了介绍,其中以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的论著⑥最为经典。在论著谈及之外,大量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景观出现于欧洲各国的庭园中,如英国的斯陀园(Stowe Garden)和邱园(Kew Garden),法国的小特里阿农花园(Petit Trianon Garden)、蒙梭花园(Monceau Garden)、蒙维勒园林(Monville Garded)、德国的魏玛公园(Weimar)和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瑞典的海迦花园(Haga Garden)等园林中都点缀着亭、塔、庙、桥、假山、岩洞、悬岩、陶瓷花瓶、游船等被视为具有中国风情的装饰物,并且布局上多少呈现出自然式的倾向(图3)。

然而,17—18世纪盛行于欧洲庭园的中国艺术风格就如曾经流行过哥特式元素一样,只是一种浪漫想象的折衷主义。所谓的“中国园亭”并非是系统性的师法中国,而是由一些印度、日本、中国的园林构筑物对东方异域景观的局部模拟和借用[20]。正如从未到过中国的坦普尔转引中国表达贵曲美学的“Sharawadgi”一词难溯其源一样[21],又如阿道夫·利奇温(Adolf Reichwein)认为中式屋顶起源于蒙古的拱形帐幕之说[22],欧洲对中国园林多有误解和错用。即使是在中国沿海停留过3次的钱伯斯,也道听途说地对中国园林进行了“愉悦之景”(pleasing scene)、“恐惧之景”(horrid scene)和“迷情之景”(enchanted scene)的风格划分[23]。通过陶瓷图案和插画,原生中国园林可以在欧洲造园家和观游者中得到视觉呈现,但由于文化差异难以读懂其中的诗情和画韵,因而最终的造园结果是一种以三维空间模仿二维园林图画的舞台布景和构图,关联真实但需要想象。远离了原生审美和匠作体系的中国园亭出现在欧洲园林中,必然具有戏剧性的吸引力,尽管它们形式怪诞、比例失调且结构脆弱(图4)。

图3 18世纪德国的无忧宫龙屋[19]

图4 18世纪法国的中国风插画[19]

2.2 倾靡花木:祛魅的东方植物

“在英国,许多传统的中国园林植物备受青睐,以致我们完全忘了它们的中国血统,并逐渐将它视为己出”[24]。欧洲的“中国热”风潮中,中国植物同样流行于欧洲庭园中,但由于生物物种的特殊性,中国植物并未如中国园亭这类人工构筑物一般因意匠差异而失真,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欧洲庭园。

在早期,中国观赏植物传入欧洲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绘制植物画、采集的标本和种子,如巴黎目前仍保存着由汤执中(Pierre Nicolas d'Incarville)和韩国英绘制的数百份植物图和采集的植物种子,如欧洲庭园中盛开的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荷包牡丹(Dicentra spectabilis)、苏铁(Cycas revoluta)、角蒿(Incarvilea sinensis)、翠菊(Calllistephus chinensis)即是当时传入[24];随着“中国热”的兴起,欧洲庭园对中国植物的强烈需求使之成为一种商业行为,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托马斯·埃文斯(Thomas Evans)等植物学家、商人通过各种方式将中国植物大量引入欧洲,并发明了沃德箱(wardian case)⑦用以活体植物远洋航运,其采集范围也由最初中国城市的栽培花卉扩展至西南原始森林的野生植物,仅威尔逊的5次中国之行,就将1 593种植物引入欧洲[25]。相对中国园亭在欧洲庭园中的文化象征性,同样处于欧洲庭园的中国植物则呈现为文化的祛魅(Disenchantment)⑧。玉兰、牡丹、菊花、蜡梅、茶花、杜鹃等原本具有中国意趣的植物在园艺师的培育下,迅速与原生地的象征和寓意脱离关联,成为纯粹的观赏植物。由于中国植物在杂交培育和艺术表现上的潜力,欧洲庭园的营造不断创新,如英国邱园将引入驯化的中国高山植物和叠山技艺融合,在原有墙园(Wall Garden)的基础上发展为岩石园(Rock Garden)的形式创新。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204/557.html



上一篇:日本园林“走出去”的经验及启示
下一篇:ADNOC陆上管道设计项目实践及探讨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