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园亭流芳中国古典园林海外传播的文化学概述(3)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远程在场:全球化趋势下的跨文化移植 文化物种的演进总是与内外部环境的变迁相适应。自工业革命开始,欧美现代科学的西风渐起,尽管在欧美学者的

3 远程在场:全球化趋势下的跨文化移植

文化物种的演进总是与内外部环境的变迁相适应。自工业革命开始,欧美现代科学的西风渐起,尽管在欧美学者的论著中中国园林类型作为地域性景观仍然不断被提及,但是中国园林在海外影响逐渐衰微。跨入20世纪,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深度博弈下中国园林亦不可避免地席卷其中,参与到时空压缩的文化竞争与协同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国际关系的晴雨表再次出现在海外各国庭园中。相对17—18世纪欧洲中国热风潮下的欧洲中国园林的流变,这个时期中国园林的海外传播的主导权则主要在于东方。来自于中国的设计者、工匠和造园材料在亚、非、欧、美等域外地区营造出近百座具有中国意趣的古典园林,其辐射范围、营造动机、造园要素、营作方式和利益相关者等因素在全球化变迁中不断蜕变,并且在复制、模仿、嫁接和重构的跨文化移植之下呈现出远程在场的适应性特征(表2)。

3.1 纪念园和博览园:家国意象的场所锚固

古典园林具有锚固历史与地域的天然属性。在全球化下现代景观风格的泛滥使得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边界越来越难以区分,以至于现代中式园林在海外常被视为日本园林。在欧洲“中国热”的风潮褪去近200年之后的海外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其形式和意象的生成逻辑在于重构认同和标榜地域,其类型主要以园艺博览会展示园、纪念公园和私园为主。

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外造园初期,海外视野中的中国园亭形象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1980年)、德国慕尼黑园艺展览会的芳华园(1983年)、英国利物浦园博会的燕秀园(1984年)、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中的逸园(198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帼园(1985年)等为代表,其类型以展示园为主(图5~7)。相对于“中国热”时期欧洲庭园中变异的中国园亭,这个阶段的海外中国园林造园不管是形制、用材和工艺皆因循传统,故山水丘壑兼具、诗情画意成趣,从而屡获嘉奖,并且游人如织。如为展出中国明代藏品而营造的明轩,即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先建等比实样,再原样复制,端方小院中山池花木疏朗相宜,观者身临其境,古意悠然(图2)。这种仿古策略逐渐成为一种标准范式,如纽约惜春园(1989年)、日本同乐园(1990年)、德国瑞华园(2003年)、英国爱苏园(2011年)等园艺博览会中的中国园林皆有沿袭。

“编新不如述古”⑨。中国海外园林以历史经典为蓝本的形象复制并非偶然,在整体移植的明轩之外,又有燕秀园对北海静心斋沁泉廊和枕峦亭的模仿,以及芳华园对番禺何氏宗祠砖雕花窗的借用。这种旧物新用的原因,虽有人文沉淀和技艺传承沿袭的事倍功半,但更多是异域文化竞争中代表性构筑物对中国形象的标识和展示,以及凝聚海外认同、慰藉华人乡思的现实需要,如逸园华枫堂楹联“霜叶流丹思夏土,名园分翠到西洲”所映射的心理诉求。

图5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平面[5]

图6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中庭[5]

图7 1980年出版的明轩读本[26]

3.2 友好捐赠园:园林外交的跨域链接

文化景观是客观世界的物化,并与地域环境和主体行为同构。在20世纪末由两极格局演化为多极共存的国际大趋势下,中国与世界互动亦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外交转化为地方、机构的全面接触,通过缔结友好城市(Twin Cities),或是民间机构互动的方式向对方整体或部分捐赠园林成为一种外交惯例,其风格仍以江南园林为主。从时空分布上看,以日、德、美三国的园林外交最为频繁,基本上占据友好城市园林捐赠总数的一半,反映出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外交格局和重心(图8)。

友好园作为促进中外交流的中介之物,链接彼此的文化寓意显而易见,如兰苏园(2000)之名即是基于苏州和美国波特兰市两地的友好见证。但相对于园艺会参展园中中国形象的象征性而言,友好捐赠园面向当地市民的功能需求使其往往具有因地制宜的实用性。事实上,由于在气候和物种、功能和定位、法律和规范、意趣和审美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一个成功的捐赠园总是跨越文化障碍,利用所有有利因素的在地集成[6]。在澳大利亚悉尼谊园(1988)、新西兰但尼丁兰园(2008)、德国鲁尔大学潜园(1990)等32个友好捐赠园中可以发现中国园林意匠和当地环境与当代技术的跨域链接,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园林营造的中外协作,一般由中文负责规划设计和古建主体施工,外方设计协作和基础设施部分施工,如2008年建成的洛杉矶流芳园一期项目(图9);其二是造园要素的统筹嫁接,如美国纽约寄兴园(1998)中的中国构件、山石和当地植物的材料统筹;同时还涉及园林构筑的物理性能提升,如流芳园钢木组合的抗震结构优化(图10),加拿大蒙特利尔梦湖园(1991)施工中的盖瓦加厚加固的抗震处理、柔性薄膜铺地的生物净化工序[27]。此外,还有考虑当地游客体验的无障碍通行设计,以及室内暗设地暖的舒适性考虑等[28]。当然,中国古典园林这种异域嫁接的营造模式也并非万全之策,维持中国园林风貌的原真性和关注捐赠园所在地要求、需求之间常常存在着一个非此即彼的矛盾冲突,难以两者兼顾。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328/640.html



上一篇:日本园林走出去的经验及启示
下一篇:陆上管道设计项目实践及探讨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