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学术文摘丨论聚落遗产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上)(3)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7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6799个(包括第五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7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6799个(包括第五批公示2646个)、国家工业遗产名单53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98处。除此之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在以上名录②中,聚落与建筑遗产总量已相当可观,为我国遗产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我国遗产名录建立历程可以看出,越早划入名录的项目,历史越悠久,总体保护状况也更好。当然,后来的工业遗产名录则主要涉及了20世纪以后的工业建筑及其环境,这与我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有关。

2. 遗产范畴随历史观念的发展而扩展

现代历史遗产保护是社会参与的一种国家行为,必然与社会对历史的认识密不可分。

历史学是关于人类过去记忆的学科,各民族用不同方式叙述自己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历史观念也发生着变化,时间和空间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到17、18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兴起,开始探讨历史、文化、文明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受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19世纪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盛行,但随着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念开始萌芽,历史的主、客观如何结合成为历史学的重大课题。法语中的历史是指“经历过的历史和让这种历史变得可以理解的思想活动”。在德语中,历史一词既指拉丁文所谓“发生的事情”本身,又指“发生的事情的历史”——即相关的历史叙述。

可以看出,历史一词同时涉及主、客观两个方面。中国治史传统悠久,很早就有专门的史官,历史著述之丰,堪称世界之最。中文的“史”字,本为记事之意,历史就是要把发生的事情记下来,然后再把它们编辑在一起。虽然中国古代史家秉承“春秋”如实记录、不做评论的原则,但“以史为鉴”的大义贯穿始终,其中的价值取向不言而喻。

历史观念的演变与后来的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在线性时间观念影响下,“进步”的乐观主义史观逐步形成,当时人们对过去持否定的态度,认为那是落后的。18世纪随着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萌发,人们开始将历史传统与国家的起源等联系起来,遗产也逐渐成为一个公共领域的话题。19世纪和20世纪初,民族国家的酝酿和出现,欧洲和北美国家开始将历史保护视为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到20世纪初,在西方,遗产已成为文化或知识界一个重要的议题。

历史叙述,无论是传统的以事件为主的历史,还是年鉴学派所倡导的“总体史”,都是以排斥记忆为基础的,认为记忆是主观的、不可靠的。诺拉指出,从中世纪到当代,“在历史深处,活跃着一种对自发的记忆而言具有毁灭性的批判精神……一个完全在历史影响下生活的社会,已不再是传统社会,它不认识记忆赖以根植的场域”。正是由于“历史”将记忆放逐,在日益变动布局的现代社会,社会记忆与历史之间出现巨大的裂隙。

历史试图寻找一种“普遍性”,而记忆则与生活息息相关,总是由当代具体的群体所承载,而且可以适时发出火花。所以,诺拉指出,我们有一种记忆“是整体性的、支配性的……永远伴随着遗产”,它属于过去,但没有过去的记忆。而另一种记忆则是“我们的记忆,它仅仅是历史,或曰经过挑选后的痕迹”。在西方国家造成“两种记忆”离析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消失。所以,建构历史与记忆的融合成为当代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由于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法国的遗产保护历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早在1830年代,面对当时工业革命和社会动荡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法国成立了历史古迹检查机构,由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普罗斯佩·梅里美负责。当时该机构保护历史建筑的动机是将其“看作是有待研究、有待加固、需要挽救的物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国遗产从最初的国家与民族记忆拓展到了社会心态记忆,而且遗产所涉及的历史越来越近,从而使遗产与更广泛的民众联系起来。19世纪时,梅里美(1803-1870)提出了四项历史悠久的遗产保护议题,其中包括法国南部的罗马人建造的水渠加尔加桥。1970年代后,遗产保护的社会意识凸显,从1975到1980年五年的时间内,国家与地方确立的遗产项目数量剧增。数量的增加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保护观念的变化与视野的拓展。1980年代,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的雅克·朗格配合密特朗总统的文化政策,相应地提出了新的“四个遗产”的概念,其中包括勒·杜克修复之前的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张照片和一个19世纪外省的老式马桶等(重点为笔者所加,下同)。雅克·朗格是想借保护那些能够唤起普通人对过去日常生活记忆的东西,拓展遗产的内涵与外延。在法国,民众对于集体记忆的需求不仅拓展了遗产对象的外延与内涵,还极大地推动了各种博物馆的出现。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拉对此总结说:“遗产从历史时代……过度到了记忆时代”。世界各国的遗产保护很多都是在拆除与保护的斗争中确立下来的,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记忆与情感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55.html



上一篇:大数据文摘:如何建立零售行业的数据分析模型
下一篇:周末文摘 | 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监管政策的中美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