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诱人的风景海外华文小说与中国情结(3)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流亡诗学与“中国性”的书写 探讨海外/世界华文写作与“中国情结”的关系,不可不提黄锦树的“重写郁达夫”系列小说(《死在南方》《M的失踪》

二、流亡诗学与“中国性”的书写

探讨海外/世界华文写作与“中国情结”的关系,不可不提黄锦树的“重写郁达夫”系列小说(《死在南方》《M的失踪》等)。黄锦树祖籍福建南安,1967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居銮,1986年赴台湾求学,之后入籍台湾,成为著名的马华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从求学经历来看,黄锦树和前辈作家李永平有相似之处,不过李永平在台湾寓居九年后,选择远赴美国深造,在辗转纽约、密苏里等地求学过程中,陆陆续续完成了早期代表作《吉陵春秋》,最终学成归来,定居台湾。而黄锦树似乎并不想步老一辈作家的后尘,他的小说另辟行径,重在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中国性”(Chineseness)与汉语文学的复杂关系,加上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不遗余力对马华文学大举讨伐,在华文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更令其人其作争议不断。王德威戏称黄锦树为马华文学的“坏孩子”,这一称呼,不啻将他视作马华文学谱系中叛逆的异类。

那么,黄锦树又是如何“重写”郁达夫的呢?

在现代中国的“五四”文人中,郁达夫以《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具有鲜明自传性和抒情性的小说奠定了其独树一帜的文学地位。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郁达夫携家眷逃离动乱的祖国,前往新加坡,继续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在新加坡前后三年间,郁达夫曾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的主编,写下系列抗战文章。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初,在新加坡沦陷前夕,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抗日文化人士,乘着一艘摩托舢板撤离,逃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雅公务(Payakumbuh)。其间,一行人曾先后辗转卡里曼岛(Karimun)、石叻班让(Selat Panjang)、孟加丽(Bengkalis)和保东村(Pulau Padang)等地。由于荷兰殖民政府不颁发前往爪哇的签证,以致他们无法绕道返回中国,无奈之下,只好继续逃亡。郁达夫最终落脚巴雅公务镇,在当地华侨的掩护和资助下,办起了赵豫记酒厂,郁达夫任老板,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战败,郁达夫化身印尼侨商的身份曝光,随后被日军秘密处决。这段悲壮经历于1946年经由胡愈之的悼亡文章《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披露。自此,“爱国主义者和反法西斯的文化战士”(胡愈之语),几乎成为现代中国文学史对郁达夫的盖棺论定。

离乱年间,郁达夫告别了沉郁的笔调和苦闷的抒情,只能在飘零途中写下汉诗短章(遗稿《乱离杂诗》也经由胡愈之整理问世)。可以说,属于五四的郁达夫自远离祖国的那一刻就已“死去”,南洋八年(1938—1945)间的流亡,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扑朔迷离的传奇。

黄锦树的《死在南方》取材自郁达夫的南洋经历,经过一支妙笔,衍化出虚实相间的“流亡诗学”。自称为“骸骨迷恋者”的郁达夫,也在数十年后,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图中被一再撬离,坠落于马华文学的迷阵中。《死在南方》讲述了“我”童年时和郁达夫相遇,以及三十年后对郁达夫的追寻。在追叙赵廉老板为日军担任翻译和他对印尼当地人的恩惠时,小说以亦真亦幻的笔触,制造了巨大的叙事空缺。赵廉(郁达夫)是如何失踪的?又是如何死去的?或许他并没有失踪,也没有死去。妻儿在日本战败后离开印尼,而“失踪”的郁达夫却化身幽灵,一次次地回来了。不仅在“我”的记忆中,也在被“我”发现的残片断章中,以文字的方式死而复生。“遗族的终于离去,间接地也就宣判了赵廉的死亡;再也没有人期待他回来;奇怪的是,他的‘幽灵’也在那一刻起获得解放,他竟然‘回来’了。”在黄锦树小说的起死回生术中,现代中国、遗民、族群认同等压在郁达夫/赵廉和南洋华人身上的历史包袱,似乎轻而易举地被卸掉了。

《死在南方》延续黄锦树小说一贯的“失踪—寻找”模式,这样的叙事,最早可追溯到他1990年的短篇《M的失踪》(当时黄锦树还是台大中文系的学生)。《M的失踪》虚构了马来国家文学和马华作家群围绕一部匿名巨作的争夺战,暗示了其时马华文学的“经典缺席”的焦虑。叙述者的记者“我”通过种种追寻将目标锁在了失踪的郁达夫身上。大写的M,明白无误指向了失踪的“大师“(Master),也对马华文学对中国性的“认祖归宗”和经典焦虑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篇小说已经成为马华文学的经典,也成了一则马华文学和“中国性”互相缠结的政治寓言。无疑,黄锦树试图借《死在南方》和《M的失踪》等作品提出大哉问:华文文学必须定中国为一尊吗?如果马华文学其来有自,又如何凸显其独异性?在“重写郁达夫”系列之外,黄锦树还有《梦与猪与黎明》(1994)、《乌暗暝》(1997)、《由岛至岛》(2001)等短篇结集。这些小说,或深入橡胶雨林,或勾勒在地华人身影,为读者营造出浓郁的马华情调。当然,小说之外,黄锦树还有文学评论家的身份,他著有《马华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1996)、《马华文学与中国性》(1998)等学术作品 。可以说,创作和评论并举的黄锦树,实现了在小说虚构和学术领域的双丰收,并以热辣狂放的想象力重构“中国性”,续写了又一段南洋传奇。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326/637.html



上一篇:辣椒海外传来的重口味
下一篇:漂泊的诗神或浮起的橡实当代海外诗歌的漂流诗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