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诱人的风景海外华文小说与中国情结(5)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处女作《遗弃》中,图林在虚构(小说)和现实(日记)中展开内在的精神流亡,时隔近三十年,薛忆沩将“流亡”的版图一再拓宽,深入到全球化时代

在处女作《遗弃》中,图林在虚构(小说)和现实(日记)中展开内在的精神流亡,时隔近三十年,薛忆沩将“流亡”的版图一再拓宽,深入到全球化时代,继续探寻个人和历史间的复杂关联。在如何书写“中国性”这一问题上,薛忆沩和黄锦树不同。抛开二者的意识形态歧义,黄锦树的小说总是存在一个精确的瞄准点,那就是被神话化了的“中国性”。他的“重写郁达夫”,既是对这一中国神话祛魅,又是试图借助小说,重构马华文学的主体性;而薛忆沩则将个人和中国的关系,放在异域时空做探寻和观照,他笔下的“人”总是被抛出历史之外,流落为全球化时代的异乡人。他笔下的“中国性”更像一个移动的坐标,既是“此在”,又是“异在”。

在海外华文小说的场域中,黄锦树和薛忆沩也只是长着特别面孔的代表,在他们之外,尚有活跃于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拉美等全世界各地的华人作家,不管是否以汉语作为书写语言,只要小说聚焦华人在域外的生存状态、精神裂变,都和“中国性”息息相关。比如以英文创作小说的哈金,既关注当下的法拉盛唐人街(小说集《落地》),又不忘深入历史,为南京大屠杀抒写“安魂曲”(《南京安魂曲》)。再比如移民英国的女作家郭小橹——其代表作有《简明中英文恋人词典》(A Conci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For Lovers,2007)和近年出版的回忆录《九州:中国内外回忆录》(Nine Continents: A Memoir In and Out of China,2017)。不管是为当下的移民生活做速写,还是为逝去的历史写备忘,语言不过是披在这些作家身上的一件隐身衣。抛开这个,我们能说,他们所思所写的和中国无关吗?他们眼中的中国,不同于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不同于苏童的香椿树街,更不同于阿来的西藏和阎连科的耙耧山脉。与其说他们是中国文学的异域之声,毋宁说,他们和内在于中国大陆的作家构成对话,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国书写的对位。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足以呈现“中国性”的本来面貌。

三、离散、华语语系与文学“大同主义”

近年,学者针对海外华语写作的历史现象和当前状况著书立说,所涉概念有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和华语语系文学等,大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其中由海外华裔学者提出的“华语语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影响最深,争议最大。以相关“读本”为例,就有史书美、蔡建鑫和Brian Bernard主编的《华语语系研究:一个批判性读本》(Sinophone Studies:A Critical Reader,2013),王德威、高嘉谦、胡金伦主编的《华夷风:华语语系文学读本》(Sinophone / Xenophone: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 Reader,2016),还有较早由石静远、王德威主编的《全球化的中国文学:批判性的文选》(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Critical Essays,2010)。如果说,石静远、王德威是基于多元混杂的“大同主义”,将中国大陆、离散华人、华侨、华裔的文学生产纳入华语语系的范畴——尤其在王德威的论述中,中国大陆是被华语语系“包括在外”,那么,到了史书美这里,华语语系则呈现全然不同的面貌。在其论述框架中,中国大陆是被排除在华语语系之外的,她所倡导的华语语系研究,聚焦的是“中国以外的华语社群,以及中国境内不得不使用汉语的少数族群”,是对“处于中国和中国性(Chineseness)边缘的各种华语(Sinitic-language)文化和群体的研究”。换言之,她的研究虽是从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母语问题切入,却无意于以汉语或者中文为主体,以构建“世界华文文学”或者“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而是执着地批判“中国情结”(即夏志清所谓“obsession with China”)。在史书美的理解中,汉族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等都是和帝国殖民无异的霸权,都是要被拆解和打倒的,但纵观其论述,不难发现存在偏颇之处。究其原因,华语语系和中国文学并非殖民对抗,在“中国性”的问题上,也并非判然有别。

要客观地辨析史书美和王德威等学者所提出的华语语系观念,就不得不追根溯源,深挖其理论泉眼。可以说,史书美“离经叛道”的华语语系,是从西方后学如解构主义、后殖民话语和少数族裔理论出发的。比如她所高举的理论大旗,就有德勒兹 ( Gilles Deleuze) 与瓜塔里 ( Felix Guattari) 合著的《卡夫卡:通往一种少数文学》。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看来,“少数文学”指的是“少数文学并非产生于少数族裔的文学,它是少数族裔在多数(major)的语言内部建构的东西”。“少数文学”有解域化、政治性和体现集体价值等重要特征。“少数文学”从语言问题出发,以此类推,华语语系中的“华语”则对应西方帝国殖民统治中所推行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语言殖民”史。如此,帝国与殖民地、宗主国和附属国之间便有了强烈的等级关系。在西方后殖民的理论中,如何颠覆结构帝国中心主义,是无数学者和作家所关注的重心,但这一颠覆,是建立在殖民历史的实体之上,而非无凭无据的空中楼阁,但史书美用西方帝国主义、后殖民话语作类比,所高扬的华语语系则明显有脱离事实而牵强附会之嫌。学者刘俊在《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理论)的生成、变异、发展及批判——以史书美、王德威为论述中心》一文中认为:“中国(含台湾、香港、澳门)与其他具有使用汉语(中文、华语、华文)社群的国家和地区不存在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汉语‘输出’,也不存在英、法等国那样依靠殖民统治向殖民地强行推广自己语言的现象,由是,史书美在这里‘仿造’‘Anglophone’和‘Francophone’‘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史书美个人色彩的Sinophone(‘史氏Sinophone’),其实是对‘Anglophone’和‘Francophone’的一种不合适的‘误用’。”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326/637.html



上一篇:辣椒海外传来的重口味
下一篇:漂泊的诗神或浮起的橡实当代海外诗歌的漂流诗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